我的PMI-ACP备考感受-这是我2015最有意义的事

首页发布时间:2016-01-22 点击: 1320次

导语:11本参考怎么才能快速看完?敏捷培训到底有没有用,多变敏捷PMI-ACP考试如何应对?这位学员非常详细的为大家解说了PMI-ACP备考心得和方法,他说“如果问我2015年所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是什么,我会回答:系统地学习了敏捷(Agile)的思想和方法……”

写这篇文章的时候, 2015年刚刚过去。 如果问我2015年所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是什么,我会回答:系统地学习了敏捷(Agile)的思想和方法,并且通过了 PMI-ACP 认证——这一点也不夸张。虽然在 IT 圈里打拼了十几年,已经记不清做过多少项目了,但在以往的项目管理中还总是有诸多的困惑,感到很多问题无解。在系统地学习了敏捷(Agile)的思想和方法后,我终于跳出了原有的思想窠臼,换双眼睛看世界,立时觉得茅塞顿开。这一路走来,有很多收获,同时也觉得有更多东西要去学习和实践。在这里我就分享一下,作为一个敏捷领域的新手,通过备考 PMI-ACP 登入敏捷殿堂的感受。

万事开头难。由于敏捷思想打破了很多传统的观念,因此“空杯心态”是入门的前提。尽管培训的时候老师也反复强调了这一点, 但对我和很多学友而言, 到底有多少杯子应该倒空,还是超出预想的。

12.png

首先从 PMI 推荐的参考书说起。

很多人都把介绍项目管理方法的书看作是一种工具书或教科书, 总想从其中找到 “模型” 、“框架” 、 “规则”和“定理”这种确定性的东西。讲述敏捷思想和方法的书籍中并非没有这些东西,但很少,更多的内容像是在讲故事——这让很多新手觉得摸不着头脑,像看一本流水账,抓不住重点。

其实, 这恰恰反映了敏捷思想和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——它是经验主义的。 敏捷宣言一开头就已经明确指出了这一点: “我们一直在实践中探寻更好的软件开发方法,身体力行的同时也帮助他人” 。 很多人只注意了宣言中间那 4 个价值观, 把宣言的开头和结尾给忽略了,其实这里面也有营养。

敏捷思想主张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工作的方式方法, 因此原则很少、 框架很简单,更多的细节需要敏捷实践者自己去补足, 有时候还需要发明新的方法。 讲述敏捷思想和方法的书籍中之所以花大量的篇幅去讲述那些故事,就是带我们重走敏捷实践先驱者们走过的路,透过他们的经历来吸收经验和教训。我们固然不能脱离具体的做法去理解敏捷的思想,就像不能脱离象棋的走法去学习象棋的战术一样。但我们不仅仅要学习他们所采用的方法,更要领会他们是如何选择和制定这些方法的, 这些做法背后的理念和依据是什么, 以及它们与敏捷的价值观和原则有什么联系。 学会遵循敏捷的价值观和原则来做出决策, 而不是机械地模仿别人的做法——这才是重点。

那么, 该怎么消化这些书中的内容呢?

莎士比亚说过: “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in a thousand people's eyes.”(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) 。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视角和方法,我把我的方法分享出来供大家参考。它可能有点反直觉,稍后我会解释这么做的理由。

首先,我快速浏览了一遍所有的参考书。

从入门级的《用户故事与敏捷方法》 ,到更为系统的《敏捷规划与估算》和《敏捷项目管理(第二版)》 ,再到聚焦软技能的《如何构建敏捷项目管理团队》和《敏捷开发回顾:使团队更强大》 ,再到其他参考书。遇到一时不能领会的内容,别踌躇不前,先继续,直到第一遍完成后,获得了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(BigPicture)。这个整体印象就像一幅残缺的拼图,对有些内容第一遍就领会了,对有些内容还处于懵懂状态。

接下来,我会一轮又一轮地通读那些参考书:

遇到已经领会的内容就快一点,甚至直接跳过;遇到还没领会的内容就慢一点,但不会一直卡在那里不动。每一轮阅读都会有提高,有新的突破,有对敏捷思想和方法更深的理解,也可能会有新的疑问浮现出来。这个过程严格来说并没有结束的时候(持续改进嘛) ,也许还需要阅读更多的书籍资料方能解惑,顺其自然吧。当然,这期间还要结合与学友的讨论、演练以及在工作中的实践——关键不在于多少, 也不在于是否成熟, 而在于是否真的有去做。 就像陆游在 《冬夜读书示子聿》 中所写的: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。

这种方法其实是遵循人的一个认知规律——“从特殊到一般, 再从一般到特殊”。 既然敏捷思想和方法是经验主义的,那我就用学习经验的方法。

之所以通读所有参考书, 其实就是“从特殊到一般”。 

首先从大量的项目故事和作者的讲解中获得“点”上的经验,然后再一遍又一遍重复地读,通过回忆将它们联系起来、放在一起对照, 以便串点成线, 从看似零散的经验中找到线索、 发现规律, 结合作者的总结归纳,将它们与抽象的敏捷价值观和原则联系起来。 阅读的范围一定要广。 比起对着有限的词句揣摩一个作者的意思,阅读更多类似的故事,看更多的作者对同一个问题有怎样不同诠释,会更有助于准确理解敏捷思想的精髓。这比背书更有效。

在这种不断的重复中,随着理解的不断深入,从书中发现的规律会越来越丰满,“在不同场景下如何运用, 为什么这样运用”就会变得更加清晰。 这就发展到了“再从一般到特殊”的阶段。那些价值观和原则就不再是抽象的口号,而是可以付诸实际的工具了。

通读的时候要注意:

别自以为是地跳过一些看上去“跑题”、“超纲”、“不是重点”的内容。至少对于新手,在第一遍通读的时候不要这样做。有不少揭示思想精髓和背后原理的点睛之笔可能就在其中。以《敏捷项目管理(第二版)》为例:关于“产品开发经济学的改变”的论述对理解敏捷方法的应用条件很重要;关于复杂自适应系统(CAS)的论述对理解什么是“自组织团队”十分重要。

如果你的时间有限,上述这种方法对你的速读能力绝对是个考验。不过,并不是吃透了所有这些参考书之后才能付诸敏捷实践。 即使你只读了一点点, 先从已经理解并且能够做到的事情开始, 在探索和试错中前进, 通过学习和反思来改进——这也算是对敏捷思想的一种应用吧。

需要注意的是, 这些参考书中也会有相互矛盾的观点。 有些是因为属于不同的敏捷方法流派,还有一些其实反映了敏捷思想和敏捷实践者的发展。

举个例子:关于产品待办事项的优先级排序问题,在《敏捷估算与规划》一书中主张优先消除风险,而在《用户故事与敏捷方法》一书中则主张将推迟决策、价值优先,两者相互矛盾。仔细看就会发现,这两本书都出自 Mike Cohn 之手,前者要早于后者。 “优先消除风险”的做法其实还带有一定的传统项目管理方法的味道,而“推迟决策、价值优先”的做法则更深入地体现了敏捷“拥抱变化”的特点。以当今的 IT 行业为例,价值和风险都在随着时间不断变化,后一种做法有更多的现实依据。现今开源软件的蓬勃发展,几乎覆盖了所有的软件开发领域(顺便说一句,开源硬件也已经开始爆发了) ,而且开源项目的涌现和更新都非常快,几个月下来就面貌一新。原先你认为需要提前攻关以消除风险的问题,过一阵子也许就有了相应的开源软件, 需要你重新审视独立自行开发、 利用开源软件和参与开源项目这 3 个选项(如果实力够强,你还有第 4 个选项:发起一个开源项目) 。在这种环境下,优先做高价值的事,尽早兑现其价值,才能抓住机会,减少浪费,过早应对风险反而可能加大浪费。

书中这些矛盾的存在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“阅读范围要广”的必要性。有矛盾不可怕,理解其缘由有助于厘清一些概念和理念,对学习反而是种促进。

其次,说一说培训。

敏捷方法是一种团队实践的方法。 对新手而言, 培训老师的讲解可以帮助你在繁杂的学习内容中理出一个头绪, 找出入手的起点。 自己平时的工作中可能没有机会接触到敏捷方法的实际应用案例,培训中所做的各种模拟演练就是入门级的案例。敏捷中用到的方法很多,不可能一一演练,但做几个典型方法的演练对形成感性认识还是足够的。俗话说“师傅领进门,修行在个人” 。标准的 PMI-ACP 培训是 3 天,即使加上培训机构组织的其他活动,时间也不长。说到这儿还是要重复敏捷宣言开头的那句话: “我们一直在实践中探寻更好的软件开发方法, 身体力行的同时也帮助他人” 。 指望培训机构给本红宝书, 背一背就能考取认证,就好像从没摸过方向盘却想考取驾驶证一样, 都是自欺欺人的, 也是 PMI 尽力避免的。 对此,培训机构也只能说: “我只能帮你到此了” 。

第三,说一说考试。

从以前听说的和自己体会的 PMI-ACP 考试来看, 它还在不断调整中, 不能用此前的考试来定义以后的考试会是什么样。 这样的情况也许会让备考的学友不安, 但其实大可不必惊慌。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 (并且不会再回头了) , 很多事情都在不断地调整和适应,这也是敏捷思想和方法产生的原因之一。PMI-ACP 考试只是所有这些变化着的事情之一。在我看来,它的变化除了因为它是个新鲜事物,还因为它也要顺应这种不断变化的形势。在形式和内容的变化的背后,对于敏捷价值观和原则的坚持还是一贯的。在武术界有古话:“真传一句话,假传一本书”;在学习方面则有句话是“把书读薄了才是真正读懂了”。时时注意,把从书中和工作中得来的经验与敏捷价值观和原则联系起来,就能逐步做到融会贯通、举一反三、随机应变。这没有什么捷径可走。如果你只是记住了一些具体的做法,却不理解为什么,那方法学得再多也不够。拥抱变化可是敏捷的核心价值观之一,如果你还在害怕变化、抗拒变化,又怎么能说你已经学会了敏捷呢? PMI-ACP 认证注重考查实践能力,这其实也是好事,否则怎么体现出含金量呢?

最后,重要的事情说三遍: 

“我们一直在实践中探寻更好的软件开发方法,身体力行的同时也帮助他人” (摘自《敏捷宣言》 ) 。敏捷实践的先驱者们通过分享经验来帮助我们。我们在这里分享感受也是对敏捷的一种实践。 希望我的分享能够抛砖引玉, 也希望能跟更多的敏捷同路人一起探索前进。

光环 ACP1510 期学员   王伟 PMI ID: 1885826

查看更多学员备考心得,点这里》》


敏捷PMI-ACP®常见问题